带来运气的群名-对秋招的一点反思

桦树

这是小馨儿的第 86篇周更

这是一篇基于秋招的 真诚的自我剖析

今年的 slogan 是 Make something happen.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本身就是一份让人快乐的期待。

我记得上高中之前,有位学姐跟我说,“高中会是人生的一种别样体验,一定不要错过。没有经历过高中会很遗憾的,你一定要好好珍惜”。

我觉得秋招,以及更往前的高考亦是如此。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拿到return offer,不再准备面试,没有体验秋招,可能是件遗憾的事吧哈哈哈。

当然,秋招和高考也是一回事,都是让我们进入某个地方的钥匙,我们需要不断的升级打怪,不断的成长,才有机会去到想去的地方。

我的秋招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去到了心仪的业务,过程和结果都让我觉得挺有收获的。当然了,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我知道社区做起来很难,天花板有限,我也知道大厂是围城,但我愿意也有勇气接受这些结果,下面也会聊到我的这些思考。

虽然秋招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最近我才想明白几个问题,所以这篇复盘来得晚了点。

正文开始前,需要温馨提示一下下,这篇文章里没有术,只有道。如果想看面试经验或者面试问题的朋友可以去一些求职公众号,毕竟你会是他们宝贵的流量哈哈哈。

以及这篇文章是一篇真诚的自我剖析,我考虑了一阵子要不要发,要聊到什么程度,我的有些纠结点能不能给写明白,毕竟它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所以如果你愿意看下去,且它们能对你有点启发,那我也就不枉分享了。

以上。

今年秋招总会有人说是史上最难,可能会归结于疫情,我们没法线下沟通,我们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来聊,小小的屏幕很难展现我的人格魅力(?)。事实上,每年都有人说是最难就业季,什么毕业就失业,但未来也许会更难,谁都说不准。但不管形式怎么变,招聘的内核是不变的——

企业要通过各种考核来看,你是不是对的人。所谓“对”是指你是不是适合这个业务,你的能力项够不够匹配,公司是不是想要你这样的人,以及你的loyalty如何(费心费力把你招进来培养半天,但最后给别人做了嫁衣,这个沉没成本还是蛮大的)。

理解了这点之后,我发现match这件事情仍然非常非常重要。

但是呢,对于校招生来说也有特例,如果你十分优秀,会被判定为“有潜力”,即使不那么match也可以,因为你的学习能力被认可了,即使你去一个不熟悉的、没做过的业务也能够做好。

那应该怎么准备呢?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自己始终觉得,当你在某个领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其他的结果都是附属品。(这种想法大家完全可以质疑,我自己也觉得这种想法跟我的性格和行为模式相关,它不一定对)

当然了,有积累是不够的,就像考试一样,考试也会有应试技巧,不管你喜不喜欢,为了达成某种目标,你可能都需要做一些准备。

走完整个流程之后,我有几点收获,也有几点不足,在这里跟大家聊聊。

先说说收获的部分。

最最重要的一定是重新认识了自己。

这个话题之前也聊过,但没有什么会比秋招这一次让我感觉更深刻了。

最直观的是,你要选择投递什么业务,b端c端,什么类型的产品,什么工种,这些问题都没想明白,那秋招真的就是纯靠运气吧(当然了,也有海投的同学,熟悉我的朋友应该比较了解我是海投的反对者哈哈哈)

其次,当你在面试的时候也会受到judge,这本质上和大家申研时候要回答的问题是一致的:一个是 why you,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你,你凭什么能够打败其他候选人,你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是什么;还有一个是 why this position,你为什么做产品/运营,它是适合你的吗,你做过些什么,怎么证明呢;最后一点是why us,你为什么要选我们,还投了些什么公司,为什么这么选择。

如果没有对自己有些思考,这些问题一定会把你问的哑口无言,毕竟都是直击心灵的问题。

所以这种认识自己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是了解自己喜欢或者擅长做什么。

但其实吧,这里有个悖论。大多数人在这个阶段,甚至下个阶段都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要不要把兴趣变成事业,或者只有一点点模糊的感觉。有些人也会觉得第一份工作至关重要,这关键的一步不能走错。尤其是到了类似秋招这样的节点,它逼迫着我们思考这种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窗口里做决策,所以每个人都看上去很紧张,有焦虑感。

我一直认为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过程中有三个悖论:16-18 岁在对学科与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22-25 岁在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25-28 岁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长期伴侣;这样想来,其实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XYZ

但这一步真的要这么谨小慎微吗,我不这么觉得。

年轻人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是最好的,尤其是在受过社会毒打之后还能拥有勇气就更为动人了。不管是尝试把兴趣变成事业,还是尝试做一点新东西,还是只身投入全新领域,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你不能简简单单的只是浅尝辄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谁都知道这么凿井是很难出水的,除非你运气爆棚,大环境好,但这是我们不可控的变量。

这种想法是在我认识自己后(我有勇气承担后果,我认可试错、不付出过高成本的绕路体验带来的价值)奠定的决策基础。

所以虽然我自己选择的时候也很纠结,是去一个未来可期,非常有科技感但我毫无了解和认知的业务,还是去一个我相对熟悉,也感兴趣,但它很难,天花板也肉眼可见的业务呢?但最终的选择也是简单的。因为选择都不差,去哪儿都不至于到很差的地步,这是基线,剩下的就看我自己真正在意和想要坚持的东西了。

当然了,大家可能也可以说我的选择不够多,不够优质。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决策除了要有足够多优质的选项外,判断标准也极其重要。

PS:有选择权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没有选择也不意味着你不行(记住,秋招不能说不行)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即使你到处咨询和征求意见,这都只是信息搜集的过程,这些重要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别人能给的,真正的答案永远只有自己知道(而怎么让自己知道,我的方法是不断的逼问自己,给自己制造分岔路,做选择,问自己的决策逻辑)。说一句俗套的话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这个逻辑,我的第二点收获是,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的尺,或者赛道,或者对我所处的这个game有了初步感知。

如果说认识自己是从内在角度的重新认知,那么找到自己的尺就是从市场角度,外部视角的重定位。

当我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之后,我发现我开始修正一些东西,也会更客观的看待事情。

比如客观事实是我刚转产品,也并没有太多产品设计的经验,做的大多都是策略向的需求,所以我在面客户端产品的时候很容易挂,因为我的知识储备确实是没别人强的,我的运营背景在这里也并不是一个很强的加分项。

再比如,我知道自己对策略也没有太多研究,而且大多策略产品要求或者prefer统计和数理背景的同学,这时候我肯定不会往枪口上去撞。

那我该做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在找这把尺子,做自我定位,把我的边界收窄(这里的边界不是指视野收窄,不再open mind)。简单来说,大概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的意思吧。跟商业上提到的STP也是类似的(即segmentation,targeting和positioning)

但是呢,我自己也非常清楚,这只是一个最最初期的雏形认知,会不断地在毒打中修正、迭代甚至被颠覆。我自己对这种时刻真的非常期待。

第三点收获跟以上两点十分相关,它也非常重要:我在努力尝试克服“冒充者综合症”。但我还没有完全克服啦,still working on it。

这个问题来自,在和外部的碰撞中,我又发现了来自内部的问题,它在动摇我的基本面。

先来简单讲讲这个陌生概念。

冒充者综合症,又可以叫做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有冒充者综合症的人会觉得自己并不是他人所想的那样有能力,当他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会把成功归结于其他因素(比如“只是运气好啦”或者“正好有朋友帮忙啦”),而不是他们的自身能力。而冒充者综合症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无法打破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循环作用。

简单来说,我不太自信,会担心、自我怀疑、焦虑自己做不好这件事。而为了消除这种担心和焦虑,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会选择拖延、逃避或者过度准备。即使成功了,这种胜利带来的喜悦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我依然会觉得自己靠运气,不会觉得这是我的能力带来的。

比如我在三节课实习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我害怕自己没有别人想的那么优秀,我担心自己露怯(在滴滴实习的时候也略微有这种感受),我担心自己做不好事儿。

但做不好事儿不是正常的嘛?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会的嘛。以及 Ihave noting to lose,因为我只是个小白。

引自:

但我也知道,自己这种不自信的状态其实由来已久。去年的时候也在朋友圈跟朋友们聊过这个问题。

后来去了滴滴,我的感受更明显了。我看到成熟一点的PM不管是对接业务还是对接研发的时候都自信满满,这种自信不是“我的需求天下第一”,而是“我把你能judge的点都想到了,我可以说是无坚不摧的”。这种自信来自经验,更来自在一次又一次的正反馈中给自己的认可和肯定。

这是我所欠缺的,当我的需求被质疑的时候总是没有底气,有时候甚至需要向人求助。别人在夸奖我的时候我下意识会否认,“没有啦,不是这样的啦”(当然中国人的自谦习惯也是因素之一吧),但这里还是表现出我不自信。

我有段时间觉得这种不自信来自我大量的自我否定和复盘,而我的复盘方向不对,应该对事而不是对我自己,某件事没做成可能真不来自我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可能是共事的人等等。所以我并没有跟自己和解,没有承认自己的不足是可以原谅的。

发现了这个问题,解决方案也很难找。我自己目前的解法是,尽可能把它当作积极的力量,鼓励自己(这可能是积极心理学?)复盘和觉察的重点一定要分开。有别的解法的话,这里也欢迎大家跟我交流(99我哈哈哈哈

最后一点是心智上的成长,它的外在表现是我的情绪更平和,不玻璃心。

因为我决定且坚定要做产品的时间比较晚,互联网秋招大多在7月份就开始了(如果有小朋友看到这篇,记得早做准备呀),而我的投递大多都在8月中下旬,所以当我刚开始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都人手俩offer了。

确实,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觉得焦虑吧。我的朋友们都说xxe怎么心这么大,你得紧张起来。我虽然也会觉得有压力,但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这种焦虑感是被我控制,在我掌控之中的。

这跟健身或打球都类似,当我感觉到我在操纵器械而不是被器械操纵的时候,当我不觉得我是在举铁而是在用某种手段让肌肉收缩的时候,我开始占据主导权,我有了控制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并不觉得自己不行,即使这可能是场零和博弈。但我有尺子呀,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呀,别人拿了七八个offer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也许七八个都不如一个心仪的呢。

这里我要提出我著名的offer-恋爱理论了(之前在某篇文章里提过,但我现在找不到了哈哈哈哈)。

我觉得,找工作跟谈恋爱一模一样。对方可能非常非常优秀,但你们并不合适,而你沉沦在这种优秀光环里,这种情况下,你即使跟他在一起了,大概率不会很开心。

找工作也是。没有拿到心仪的offer,就像你没有追到自己喜欢的人,即使拿了再多offer,收到了无数羡慕的眼光,你享受在这种虚荣感里,对你来说可能也并不是最理想的结果。

我在秋招早期充满了期待感(即使我起步晚,即使我准备不足),觉得自己应该也不差,觉得自己肯定可以乘风破浪,但当我被几个浪子打下来之后,我发现,问题在于我自己的预期可能是过高了点,也存在一点盲目自信。

百度群面是我最想聊的经典case哈哈哈,一共13-14个人,好像只有我一个本科,其他都是985藤校硕士,各种奖拿到手软,相较之下我真的太普通了。

所以要把ego放小,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也不是最强的同学。坦然承认“我就是普通人”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我跟一般普通人不同的是,我是眼里有光,热爱互联网的普通人(可 爱 女 孩)。

以及在我心态波动时,我还会想到我的朋友lonky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找不到好的工作,我就去过另外一种人生,而不是去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岗位上当社畜。”

以上是我的主要收获,当然也有些遗憾的部分。

单从结果这个单一要素来看,我确实没有拿满大厂offer,不是所谓的集邮选手,那说明我的能力和素质,或者匹配程度跟我面试的岗位是不那么相符的。

这点倒不是我所追求的(这里就是手段和目标理论了。我加了好几个秋招群,也看到有些同学的群昵称是“不进BAT不改群名”,“BAT看看我吧”等等等等,BAT或者TMD的光环依旧存在,这其实是件可怕的事哈哈),但从结果推因,我反复回想自己的面试准备,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其实并没有做好一些基本的准备。

最近看小朋友们准备申研,都非常刻苦,熬夜到凌晨,准备语言考试。但我自己秋招的时候每天都挺开心,好像也并没有强压力感,即使没得到理想的结果也就难过一阵,很快就过去了。所以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是我太懒了吗?是不是我还不够努力?(写下来才觉得,这问题好耳熟)

我一开始确实是把这种“不准备充分”当作一种懒惰,但其实可能有更内在和深层的原因。

这种准备包括日常的储备以及为了“这门考试”所做的专门的准备。我发现自己容易过度依赖日常储备,而轻视专门准备。这种行为的表现是“我是一个不愿意提前准备太多的人”,但我的知识储备其实又不足以对面试官提的难题对答如流,所以这个gap让我在前期和中期吃了很多亏,也错过了被捞的黄金时间。

最简单来说,其实我们都会去看面经,但我真的是看了就看了,不会去准备这些问题,即使准备了也只是一个粗框架,我觉得我能在面试里freestyle。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我觉得可能潜意识里觉得提前准备的话就不能展示自己的能力了,想起高考的时候我甚至在当场推导公式?现在看来,我的ego真的非常大。

当然,也有一些别的解释,来自我的固有模式。

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佛系,不爱争抢,好胜心不强。我自己对这一点也是会有些烦恼,因为我处于一种纠结状态,一方面我很佛系,但另一方面我对 make things happen 这个愿望又很强烈。目前我还没有找好这两种状态的平衡。

又或许是我觉得这场游戏还不必让我做到这种程度,我不必把我的力气用光,让自己筋疲力尽,这只是游戏一角。所以即使让我重来一次,我也许并不会有新的改变哈哈哈。

我觉得这都是我身上的一些独有的特质,它们可能影响我的表现,但长线来看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所以这些我暂时不想改变,让它们继续在我的身上发酵发酵,再观察观察。

以上大概是我整个秋招最重要的一些思考,可能比较personal啦,这也是我考虑不发出来的原因之一。但我还是认可分享的价值,希望它的半衰期能更长一点。

结束前,想用之前文章里的一段话来总结:

在最艰难,最觉得关关难过的时候,我一直记得我非常欣赏的前辈写给我的明信片,“我觉得你跟其他优秀的人不一样,他们只是证明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优秀的,而你是在不断地探索自我”。

真是太懂我了。

所以在我犹豫、质疑和动摇自己的时候,我总能想起这句话。“从满足别人的期待到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条路真的好难走,有好多诱惑,但也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永远都掌握在我自己手里。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希望我以后可以更勇敢,也希望各位能永远拥有少年气。

百度搜索桦树博客https://nonif.cn/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桦树博客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4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