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我们现在来看,司马相如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也就寥寥数篇,但是这些作品在汉代文学史上却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对当时以及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王世贞《艺苑卮言》说相如赋“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长沙有其意而无其材,班、张、潘有其材而无其笔,子云有其笔而不得其精神流动”,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将汉代的辞赋发展推向了高峰,成为当时一股强大的文学浪潮,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的创作。
一、确立了汉大赋的基本范式
关于赋这一体制的起源,学界有着源于楚辞、诗经、纵横家文、诸子散文等等各种不同的说法。按曹明纲其说法,赋一方面是出于诗、骚,同时又融合了诸子散文的各种特点,综合各种文体特色从而形成了赋这一独特的文体。
汉代辞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汉初骚体赋的创作,以贾谊《鵩鸟赋》和《吊屈原赋》最为著名,在内容与句式运用方面,大抵与楚辞有几分相似。第二个阶段便是创作汉大赋,自枚乘《七法》问世,汉代的汉大赋便开始逐步发展完善。
枚乘的《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疾,采用一问一答形式来结构全篇,散韵结合,体制庞大,笔墨铺夸,在精彩的叙事状物之后表达出了自己的讽喻意图。《七法》的出现代表了汉大赋体制的形成,而使其逐步发展并且发展的顶峰的有力推动者便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的赋确立了汉大赋的基本范式。
司马相如所作《子虚赋》《上林赋》继承了前人优秀成果,发展了汉大赋这一体制,并且促使其走向成熟与定型,将汉大赋这一体制发展到了顶峰,并且为以后文人创作汉赋提供了范式。元代祝尧云“盖自长卿诸人就骚体中分出奢丽之一体以为辞赋”,也肯定了司马相如对汉大赋这一体制的贡献。
首先,司马相如将汉大赋这一体式发展的更为庞大,确立了汉大赋“宏丽”这一特色,主要表现为使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的运用,体现出了汉大赋的恢宏气势与艳丽多姿的特色。在汉大赋描写内容与题材上,多描写帝王贵族的奢靡生活,多描写帝王的园囿宫闱之壮美与游宴田猎之乐。
代表了汉大赋最高成就的《子虚赋》与《上林赋》字数多达3500字,篇幅远比枚乘的《七发》更为庞大,行文更加流畅,以三人问答形式结构全篇,故事情节也更为合理。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所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体制,完整的结构成了后人竞相模仿的汉大赋的基本范式,如班固的《两都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班固的《两都赋》字数达5000字之多,而张衡的《二京赋》更是多达9000字。
在司马相如《子虚赋》与《上林赋》之后,出现的各种汉大赋大都是沿用司马相如《子虚赋》与《上林赋》中“宏丽”这一特色,对事物的描写极为生动华丽,也更加表现出汉王朝的物产丰饶。其次司马相如确立了劝百讽一这一汉大赋的典型风格。
自汉大赋以前,赋大多为骚体赋,多抒发个人愁怨情思。如骚体赋的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无一不是抒发个人思想感情,描叙自我志向之作。《吊屈原赋》是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经屈原所放逐之地,遂作此赋,描绘出一个是非不辨的世界,表达对屈原的同情,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自己无故被贬的愤慨之情。
但是自枚乘《七发》始出现的汉大赋当中带有了一点劝谏的意味,司马相如将这一点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汉大赋这一体式的典型特征。所谓劝百讽一,主要表现为赋的绝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赞扬,只在结尾处用委婉含蓄的话语点明要劝谏的意思。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在描绘大汉昌隆盛世的同时,在结尾点出节俭的重要性,劝谏汉武帝不要过分奢靡。《大人赋》则是在通篇描写大人远游的宏大光景后只用只言片语点出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享受当前的生活等等。在此之后,劝百讽一称为汉大赋的典型风格,被后世作家所竞相模仿。
如扬雄模仿司马相如《子虚赋》与《上林赋》作了《甘泉赋》《羽猎赋》《长阳赋》等,扬雄《甘泉赋》,极尽铺夸之能事,描述了汉武帝郊祭甘泉的盛貌,把天子郊祭的场景描写宛如游观仙境,赞颂汉王朝天长地久,又隐晦的对甘泉宫过分奢丽进行了讽刺,还对历史上夏桀的“琁室”和商纣的“倾宫”的奢靡进行了讽刺性的描写,劝谏汉武帝要以亡国之君为戒。
最后,司马相如在汉赋当中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丰富了汉大赋的表达手法。赋的主要描写手法是铺陈,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不仅把铺陈这一手法发展到了极致,而且在其赋作当中融入各种其他表现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等,且多用名词动词的排列连用,使得他的赋作描绘事物细致传神、栩栩如生。
不仅如此司马相如还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将人们引入一个神秘莫测的虚构世界,文章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给了汉大赋“宏丽”这一特色更好的表现空间。这也使得“巨丽”这一特征自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始,逐渐成为汉大赋的常规表现手法,成为后人竞相学习的典范。司马相如的赋还确立了汉赋当中主客问答的这一形式。
自宋玉赋开始,赋在结构方面便把对问与正文进行了区别,对问充当引子,然后引出正文。在这之后,枚乘《七发》当中对主客问答的形式进行了借用,但是直到司马相如,才真正将这种形式发展成为汉大赋的基本形式,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通过三位主人公的辩难方式来引出正文。
使《七发》的主客问答形式发展得更加成熟,再加上司马相如汉大赋的影响力,才使得这种叙述结构真正的风靡开来,为汉大赋提供了成熟且适宜的创作方式。
总之,虽然汉大赋的发端在于枚乘的《七发》,但是《七发》相较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还是显得不是那么成熟,司马相如的赋作特别是其代表作品《子虚赋》与《上林赋》不仅将整个汉大赋的创作推向巅峰,也成为了汉大赋创作的基本范式。
后人对汉大赋的创作基本沿袭了司马相如赋的这一风格与套路,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也成为了汉大赋史上只可以模仿而无法进行超越的瑰丽范本。
二、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的赋代表了汉大赋创作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的在文学方面表现出来的爱文爱著,不光体现在其在文学创作过程的如痴如醉,在客观方面也表现在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上。只有对文学创作充满了热忱与激情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被世人所称赞的文学作品。
后世文人对司马相如平时的为人作风贬褒不一,但是对其文学成就都是秉承称赞的态度。司马相如稍后的扬雄,自身也有着十分高的文学素养与文学创造才能,既有十分出彩的赋的创作,又对赋的创作理论也有十分精到的见解,其对司马相如赋的评价则是:“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写到自己学习司马相如的赋从而进行创作,但是也永远只能望其项背,此些种种也说明在汉代赋的创作当中,司马相如亦是一个榜样,在汉大赋创作的文人当中首屈一指。
在魏晋以后,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也获得了很高的赞许。李白在《大猎赋序》中对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诋毁”。
李白对司马相如十分推崇,甚至称之为文雄。在此之外,李白自身文学创作当中的种种浪漫豪迈的气质与司马相如身上的种种人格精神与文学特质似乎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可见司马相如对后世文人创作与人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王素的《题琴台》曰:“长卿才调世间无,狗监君前奏《子虚》。”北宋郑少徽的《悯相如赋》中言司马相如的赋“韪长卿之绝尘,邈下视于屈、宋”,前者将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评价为世间独有,而后者郑少徽将司马相如的成就与屈原宋玉相比,甚至更甚于屈宋二人,更是将司马相如的赋人的成就提升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地位。
自长卿之后,历代都有对于他文学成就的评价与赞扬,总之,司马相如确实是拥有十分高的文学成就,其文学创作才华也都有目共睹。也正是司马相如的文学天赋以及对文学的热爱,才使得司马相如在文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文采。
司马相如赋的成就之高的另一方面原因便是在充分吸取了前人创作优秀成分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的创新,其中囊括了《诗经》和楚辞的优秀成分。吸收诗经与楚辞的有益成分后,司马相如用赋体作品来很好地继承了诗骚传统。
此外,学界还有一种说法便是司马相如的赋开启了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更是对司马相如汉赋成就之高的夸赞。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于龚克昌先生在1981年发表的《论汉赋》,龚克昌先生首次把文学自觉时代提前到了西汉,主要依据便是司马相如的汉赋创作。
最后,司马相如的一些生平事迹也为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在后代许多文人都就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事进行过文学创作,证明司马相如不是只有其赋在文学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其人也有着十分之大的影响。
三、总结
总之,司马相如受西汉复杂的政治环境与其独特人格特质的影响,其文学特色十分鲜明:他的赋辞采华美、壮美阔大,充满了对大一统王朝的赞颂与积极时代精神的赞扬;他的散文言语真挚、主题明切,包蕴了内心的真情实感与在朝为官的曲折变通。
司马相如的赋代表了汉代的最高成就,确立了汉大赋的基本范式,并且司马相如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赋家之心,包揽宇宙”的赋作理论,对当时及后世文学家的散体大赋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进入桦树博客下载https://nonif.c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