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在帮助村民整修村中道路。
脱贫了的禄劝中屏镇芹菜塘村苗族妇女和孩子在村史馆休闲广场玩耍。
新华社资料照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唐卫彬、陈二厚、王长山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乌蒙山区,古称“洪农碌券”,意为很多石头的山梁,全县山区、高寒山区竟占了98.4%。
交通闭塞,水源缺乏。贫穷,长期在这片土地上肆虐。病、灾、缺土地、缺技术……12种致贫原因,解决哪种都不易!
不易也要干!还必须干好!在“石头上脱贫”,48万禄劝人上演了哪些不一般的故事?
一个苗族村寨:要实现“妇女皮肤好,年轻”
“这是活动室、健身设施、垃圾房、公厕,以前是?”中屏镇书多村委会芹菜塘村民小组小组长王群明挠挠头,停顿了下来,多年熟悉的场景换了模样,让他一下子想不起旧往。
曾经的苗族寨子芹菜塘贫困如影相随,生活清苦不堪:19户84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多户处于贫困线边缘;村里环境脏乱差,走3个小时路才打到饮用水;最穷的一家,种一年粮食只够吃半年。
20年前,村民种玉米,长多少就收多少;10年前,种玉米开始盖薄膜,也会养牛耕地,但不懂养牛挣钱。“几年前,我买了手机,得往村外走一公里才找到信号。谁不想过好日子呢?”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汝坤感慨不已。
晚上睡觉有蚊帐、不被蚊子叮咬;每家都能卖更多的肥猪;每户都有车辆,能够拉货也用来赶集和走亲戚;讲究卫生,可以经常洗澡;和县城一样住上高高的砖房;娃娃有出息,不用家长操心,有能力到城里工作拿工资……3年前的一天,村民聚在一起,商量写下了11条“好日子”的愿望,贴在村活动室的墙壁上。
“这些小目标就是脱贫的动力。”王群明说,愿望简单,但实现要靠不懈努力!增产增收,学技术、懂管理、提素质都不容易!
扶持种植3亩玉米、2亩豌豆、3亩烤烟;养1头牛、17只羊、1头母猪;外出打工……一个小小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政府对张汝坤家的帮扶举措。有了这些帮扶指导,张汝坤开始对接市场搞种养殖,自2015年12月的一年时间,各项收入42825元。现在他谋划着拆老房子建大院子,为搞乡村特色旅游做准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芹菜塘村民们像张汝坤一样,奔着11个小目标积极行动起来。
村民王春良在昏暗的土木房里住了10多年,烧火做饭和睡觉同在一屋,一面墙要留出几十厘米的缝隙用来取光和散烟。如今,他家建起了两层楼的新砖房。“除去11.2万元的政府补助加贴息贷款,自己投入了3万元。”他说,要好好考虑下一步发展,种烤烟、豌豆,养殖规模也要加大。
“勤劳人家早致富,向阳花木早逢春。”一户村民家的对联,折射着巨变。从木垛房,到土坯房,再到两层砖房;从“种了一山坡,收了一箩筐”,到种植养殖多元化,到有农用车;从尘土飞扬的土路到水泥路……11个愿望正陆续实现,这个苗族山寨变了模样。党和政府在安居农房、基建、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源投入,让一个个村寨旧貌换新颜。
“愿望中就只剩下‘妇女不要这么劳苦,皮肤好,年轻’这条没实现。”王群明掰着指头说,现在政策好,大家还要接着加油干,种好地,养好猪,多找致富路子……事情很多,妇女们现在还不能闲下来。“但以后这条一定要实现。”
一个驻村书记:顾征东的“帮扶经”
“核桃还没送到快递公司?已下单啦……”接到订单,屏山街道办事处发明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顾征东便立刻向禄劝的村民老柳催起货来。
把核桃买卖做大是村民以前不敢想的事。顾征东来了后,这个事成了。
“水在河里流,人在山上愁。”2015年8月,南光集团的顾征东第一次走进禄劝,对这个山区贫困县的印象让他连皱眉头。初来乍到,顾征东就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家串户“认亲戚”,得空就到农贸市场和村子里“晃悠”。“这一年我接触的人比过去40余年的还多。”顾征东说。
村子里有生态的农产品,但因路不通卖不出去,这深深触动了他。几番思虑后,他想到借助互联网缩短这个“距离”,打通这个瓶颈。
在“朋友圈”,除了推送自己的民情日志,顾征东还要发一些禄劝土特产消息。一开始免费代购、帮忙快递赚吆喝,后来搞起了“线上线下”的微商,虽然数量并不很大,但在顾征东看来,了解外面的需求,才知道下一步如何发展。如今,野生菌、核桃、青花椒等特色“山货”都上了他的货架。
“以前是以现金一单一结,看到我都用微信或支付宝收款,老柳也学会使用从每单一结变成几单一结。”顾征东说,以前不会用的社交媒体、电脑,现在成了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渠道打通了,新理念、新方式正成为村民脱贫的帮手。
小核桃敲开了大思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规划也渐渐在顾征东脑中清晰:修路、提高受教育水平、搞村级合作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2016年3月20日,帮助县政府完成禄劝农村电子商务方案;
2016年4月30日,协调资金捐建的发明村7公里村组公路竣工;
2016年8月19日,帮助禄劝职业高中10名同学赴澳对接工作;
2016年11月10日,注册完成发明村种养殖合作社;
……
“贫困是基建、意识、教育等若干短板的累加。”顾征东说,不能只注重短期见效的项目,还得要结合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抓住本村优势,制定发展规划,挖掘发展潜力,选准致富路子。“第一书记”就是要搭建好桥梁纽带。
在禄劝,像顾征东一样的“第一书记”有36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坚持沉得下去接地气,为村民搭起了通往小康生活的通道。“第一书记”们已是村民眼中的“村里人”,也是脱贫攻坚的“扛旗人”,群众把他们永远记在心里。
一个堡垒:党组织成致富领头羊
113户易地搬迁农房建设完成;6条共9.6公里的自然村公路完成硬化;户均8700元标准支持贫困户一家一个增收产业项目;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摘了穷帽……这是一份去年的答卷,中屏镇植桂村党总支书记杨仕龙向记者细数着。
远看,新楼林立、种植大棚成片;近看,文化广场、活动室等一应俱全。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变化这么大,多亏了干实事的党员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大明家20多年的土坯房换成了二层小楼。“他们教村民种植养殖技术,领着大家参加合作社,收入才上来。”说起党员干部,张大明赞叹不已。
长期贫困的植桂村地处大山,群众综合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方式简单,增产增收项目缺乏。几年前,村里党员干部也安于现状,党建薄弱,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不好。
“给钱给物都不如建一个好支部!”杨仕龙认识到,脱贫不单单是多挣一两千块钱的事,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需要能帮群众“算账”、出主意的人,越需要党员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要让群众“口袋鼓起来”,应先从提高党员干部活力入手。植桂村开展“强筋壮骨”活动,把12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25名党员培养成了致富能手,并把3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了村干部。
村干部胡加学介绍说,每个村干部都包户帮扶,每位党员都和贫困户结对子,以“责任清单”落实“全员捆绑”,并给全村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能力和特长做好分工。“让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就出现在哪里,让组织活跃在田间地头。”
板栗、核桃和养殖产业有规模了,但用啥药、施何种肥、卖价多少,村民各自为政。做强产业成为植桂村党总支的大事。“党组织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想办法组织大家进行标准化生产。”胡加学说。
以产业为纽带,采用“村党总支+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运行模式,由村党总支牵头注册成立了黑皮鸡枞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接受村党总支的领导,统筹管理合作社的运转,黑皮鸡枞种植合作社成员由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
目前,合作社现已同企业签订了包产量、包价格、包回收的“三包”协议。种植4亩黑皮鸡枞,预计亩收益60万元,贫困户增收明显。“宣传政策,告知市场信息,送种养殖技术,党员干部一个月要跑我家三四次。”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仕泽参加了黑皮鸡枞种植合作社。党员干部的做法让他心里有了底,现在增收的路子越来越清晰。
农户建安居房,有的党员干部家却仍是旧屋;建饮水工程,有党员干部家水龙头却始终是摆设……基层党建是脱贫攻坚的支柱,要脱贫摘帽就得让每个村党组织都成为坚强堡垒,让每名党员都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
“今后,还要依然坚持用党员的‘勤奋指数’,增快群众的‘致富指数’。”杨仕龙说。
一种斗志:啃贫困“硬骨头”
“问题拖沓不解决的要坚决问责!”“明年的道路硬化要提前考虑。”“年底了,要去老乡家串串门。”……
去年12月11日晚8点,禄劝县委办公楼5楼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在各部门和乡镇汇报完本周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后,县上的领导便开始问诊和“挑刺”,并布置下周“作业”。
从2016年1月31日晚上8点第一场“脱贫摘帽周”工作例会开始以来,例会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副县级及以上干部、各部门一把手、各乡镇党委书记等按时参加,除介绍工作进展外,也不避讳问题。如果进度不理想,县领导现场当面批评,毫不留情。
这是集中“会诊”的时间,以周为节点来推动脱贫工作的方式,成为“禄劝特色”。“脱贫摘帽是在打仗,状态半睡半醒就会打败仗。”以周为节点,就是要强化干部执行力,以快节奏扎实推进工作。
“脱贫摘帽”担子重,这让党员干部不能丝毫松懈。“乡镇每周一要开脱贫工作部署会,周五开总结会,周六针对问题要集中讨论,甚至细到对具体农户进行专门研究并制定对策。”去年8月,付应芝到翠华镇任镇党委书记后,3个多月跑了17个村委会205个村民小组,写下两本厚厚的《脱贫摘帽工作日志》。
付应芝说,这样的日志干部职工人人都有。致贫原因找准了吗?家庭收入靠什么?怎么帮他们脱贫?……这些既是思考内容,也是实施方向。
禄劝形成了“县委抓书记、书记促干部、干部带群众,县委政府抓乡镇、乡镇抓村组,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工作模式。
禄劝县负责人表示,一直“等靠要”,外力再大也难奏效。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干部群众的主动性是根本。
禄劝去年打了“三个百日会战”:2月下旬至5月底,重点抓好发展生产、基础设施建设;6月初至9月上旬,重点组织“回头看”,查找薄弱环节,查缺补漏;9月中旬至12月底,重点巩固成果。
“三个百日会战”对接群众需求、尊重群众意愿,突出“房、路、水、业”,扎实地干了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教育扶贫、医疗保险救助、社保政策兜底、外出务工增收、扶贫党建双推进、社会结对帮扶“十大工程”。
各级党员干部职工找项目、筹资金,寻支持;下基层、进农家、到工地、入田地,推进基础建设,开展产业扶持……
一个网络:黑山羊的进城路
“41公斤”“46.8公斤”……工作人员报出一只只羊的重量,撒营盘镇美能村委会大石房村民小组小组长王宗正把一只只羊抱着上秤,又抱着下秤。说笑声、山羊“咩咩”声此起彼伏,这个山脚下的农家小院热闹异常。
“共10300块钱,你点点。”王宗正接过钱,打开了话匣:以前卖羊,要么走山路赶着羊,要么雇车拉到集镇上,每公斤卖35块钱,还要扣掉运费、沿途损耗等成本。现在“乐村淘”上门收,每公斤37块钱,很划算!
有59户村民的大石房背靠大山,这里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农产品绿色生态,村里养殖黑山羊就有200多只。“这些羊都是野外放养,吃‘中草药’、喝山泉水、呼吸新鲜空气,纯绿色原生态。”王宗正笑着说。
像县内大多数村庄一样,大石房以前靠种点玉米、土豆等作物,收益低,黑山羊等生态产品因大山阻隔难以售卖。王宗正和大家一样,看着绿水青山受穷。
近几年兴起的电商,让山里人受益。“乐村淘”开始是王宗正眼中的新事物,但他和村民们一样,很快就耳熟能详,借助这个平台,自家的山羊、蜂蜜、核桃等好东西就很方便地走出大山,走向外省。“我家的羊都能卖到广州。以前可不敢想!”
看着一只只毛色发亮的黑山羊被工作人员运上卡车,王宗正盘算着来年还要扩大规模。当天傍晚,王宗正家的黑山羊被拉到了农特产品物流中心,第二天就被送到外地。
禄劝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但山里有着丰富的物产和富饶的资源,树上长的、地里种的、山上跑的,生态“土货”十分丰富。
“我把黑山羊卖给城里朋友,对方吃了还想再吃,却找不到购买渠道。”禄劝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显达说,“酒好也怕巷子深,受交通、信息及网络等制约,这些‘山货’出不去、外面的资金也进不来。城里市场就是我们的出路。”
围绕劳动力、农产品走出农村,资源、人才进入农村,对接市场、对接农民意愿,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禄劝县开始培育电商平台,打通山货进城渠道。
“乐村淘”将村镇小卖铺升级改造成为线下体验店,帮助农民实现网上购物和网上销售农产品,具有购销双向功能。陈显达说,“乐村淘”要在禄劝建16个乡镇一级体验中心,200多家村级体验店。“除了违法违规的,老百姓想卖的和生活生产所需,我们这里都能满足。”
仅半年左右,禄劝“乐村淘”平台交易额就达2200多万元,其中当地农特产品输出1800多万元。陈显达说:“帮则黑乡一个乡镇就卖了5400多只黑山羊,为农户增收90多万元。”
“不只有黑山羊,还有生态养殖的撒坝猪、不生虫的板栗、乌金洋芋等。”禄劝县委书记焦林说,农特产品要巧借互联网,延伸价值链,打响品牌,为农户增收致富提供持续的支撑体系。
“以后要从溯源体系着手,采集种养殖信息,制作成二维码,让下单的客户一扫,就知道这只羊长什么样,是谁养的,怎么养的。”言及未来,陈显达信心满满。
(参与采写:侯文坤、庞明广、刘慧)
此信息出自桦树博客www.nonif.c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