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过矣窃的意思-探寻《谏逐客书》之思维轨迹

桦树

今天,我与朋友们交流的话题是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

早年,李斯师学于荀子,学成后为践行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入秦。入秦后赢得秦相吕不韦的赏识。走上了仕途并有机会与秦王嬴政相接触。

此时,秦王正欲统一六国。韩国唯恐被秦国吞并,于是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假借帮秦王修建水渠之名,而事实上是让秦国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作大量的消耗,借以牵制秦国东扩保全自己。

东方的其它一些国家也纷纷效仿韩国,派遣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此时,秦国内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纷纷。当郑国来秦修渠的目的暴露之后。秦国的内臣们对秦王提议:“各国来秦作宾客的,大抵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到这里来是进行破坏的,垦请大王下令驱逐。”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但见书房内,李斯秉烛伏案,奋笔疾书,成文奏章——《谏逐客书》,呈送于秦王。

我们展卷品读全文,足见其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阐述逐客的弊端,李斯通过历数几代客卿协助秦王建功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之史实,切中秦王嬴政之雄心,最终使得秦王收回成命。足见其说理充分,论理严谨,思路清晰。可谓“书”(奏章、奏疏)之精品,光彩后世。

说到“书”这一文体,我们会自然想到人们日常所用的书信。其实不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文体的模式还处于似是而非,模凌两可的雏形之间。

这里所说的“书”,类同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表”这种文体。例如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此外,它还类似于下对上的奏章(疏)、议论政务的公文等等。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它更像是的议论文。那好,我们仅就议论文的标题,来说一点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为议论文的标题,一般来说,我们大致上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论题性的。如:鲁迅写过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其意思是,就“雷峰塔倒掉”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再如《友邦惊诧论》也与之类似;

另一类就是论点性的标题。例如,大家熟知的毛泽东写过《反对自由主义》,从标题上看,它基本上是作者的一个肯定的判断,所以它是论点性的标题,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都属于论点性的标题。

我们在此说一点有关议论文的文体常识,是为了更好的在原文中找到文章的论点,以至于明确作者围绕着论点,是如何展开论证,并采用那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这是有利于我们对于本文的分析。

《谏逐客书》是一个论题性的标题。”谏”是进言和直言纳谏的意思。“逐客”是论题,作者就围绕着秦王的逐客令,直言纳谏,呈送于秦王的一篇奏章(疏)。

作者于文章的起笔:开宗明义,直言纳谏地表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观点(论点)。我为什么说“逐客是错误的”呢?下文围绕着这一论点展开了详尽的论证。

首先是历数过往的史实,话题从缪公说起:“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秦穆公当年渴求贤德之人,对于从西方的戎地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等五人委以重任。兼并了二十多个国家,进而称霸西戎,荣耀了秦国。

到了秦孝公继位之后,重用客卿商鞅实行了新法,改变了旧有的习俗,使国家逐渐富强起来,进而打败楚、魏两国,展扩领土于千里之外,使得秦国逐渐强盛起来。

秦惠王启用客卿张仪之计谋,粉碎了六国合纵抗秦之阴谋,迫使各国服从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国内贵戚的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了诸侯,秦成于帝业。

李斯在历数各代秦王的功绩,意在强调客卿辅佐秦国成就霸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功绩。提醒秦王广纳贤才、启用客卿,是治国和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李斯也正是通过列举秦国成就霸业的历史事实,不仅条理分明地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而且还增加论证的历史根基,充分具备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我们结合下文,更能体现出李斯行文时严谨的思维轨迹。他是遵循着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规律: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然后,李斯由古至今,由人及物,面对现实,继续摆事实,讲道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现如今,宫廷内的各种装饰的宝贝、佩戴、坐骑和陈设等等,“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李斯在此只是采用设问,只问不答,其目的在于引发秦王的慎重的思考。

接着,李斯继续从宫廷里的装饰,到美女的充盈和娇美窈窕的赵女侧立于身旁等等,然后提及《郑》、《卫》和《桑间》等异国的音乐,无不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然后,直言不讳,“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接着,李斯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喻证法),“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暗含着作者对秦王广纳百川,招揽人才,这才是治国之道的劝解。

然后,再从反面来加以论证,指出逐客之弊端,并表明自己对秦国今后前景的预测:“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是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最后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之劝诫收束全文。

秦王嬴政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撤消了逐客令,李斯依然受到了重用。

好了!关于李斯的《谏逐客书》就与您交流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桦树博客下载各大网赚资源https://nonif.cn/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桦树博客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